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人物命运的感悟和思考,通过认真阅读相关书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写出更加准确的读后感,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海上的风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1
?海上钢琴师》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个被遗弃在豪华的“弗吉尼亚人号”邮轮上的婴儿,所幸由一个普通的水手抚养长大,因此取名1900。随着1900的长大,他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反正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给深深的打动,音符仿佛是自她的血液里流出一样,随性而至,信手拈来,却每每动人心弦。爵士乐的鼻祖杰尼也曾亲临邮轮与1900一决高下,但最终输得荒凉,自叹不如,黯然离去
1900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到过陆地。故事的一切都发生在海上,发生在船上。尽管有那么一天他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当1900准备下船站在那楼梯的中间时,他停住了脚步,竭力地望向远方。可他最后还是没有下船,不是因为他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陆地上的城市让他看不懂,看不到尽头,陆地有边界,却没有边际,因为陆地上的人们充满了欲望,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却失去了方向,最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任由欲望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最终去向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对1900而言,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1900害虫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所以1900摘下帽子抛向远方,和陆地作别,毅然回到了船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做最真实的自己。
1900的一生以大海为伴,直到后来的后来,邮轮废弃,被装满炸药,原本有机会逃生的他却毅然选择了留在自己生长的地方。生在海上,也死在海上。
这本书很经典,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不要拿自己的价值观去丈量别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在乎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不要拿自己的想法去评判别人。
1900,一个“不存在”的人,没有任何身份证明,同时又是一个超越了生命,超越了尘世,超越了常人价值观的人。他决定留在船上,坚守自己的船,坚守自己的音乐,坚守自己的纯真。或许在今天看来,他很傻,但是他的执着和纯真确实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1900始终明白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无论代价如何,他都选择听从内心,默默守护一生所爱,这种平凡的伟大,最难能可贵,也带给我们思考,活在盛世的我们,面对灯红酒绿和纸醉金迷时代大势,也会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对不畅的处境时,我们能始终坚持做真实的自我,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并为此付出最大的努力吗......我们要面对的诱惑太多,但如果能勇敢追随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再渺小的人生也能够闪闪发光.
永远坚信自己的珍贵,只问初心。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2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
寒假回到家后,想想这四十多天的假期,总觉着要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想了那么久,也许只有看看书才是能坐下来安心做到的事。但是好的名著看起来总感觉挺累,还是找个简单点的小说来看吧。记得曾经看到过一个电影叫《海上钢琴师》,电影拍得还是很不错的,就想看看原著写的怎么样。于是就找到这个小说,来看看。现在我就想谈谈看过这个电影还有这个小说后的感受吧。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油轮维珍尼亚号载着熙熙攘攘的欢呼人群在纽约港靠岸。喧嚣过后,船上除了船员所剩无几。添煤工人丹尼偷偷跑到餐厅搜罗客人遗落下的贵重物品,结果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在钢琴架上发现一个漂亮的婴儿。他抱起婴儿,看见他的目光清澈,皮肤白净。丹尼对这意外收获十分惊喜,于是收留了这个孩子,起名1900,纪念这孩子在新世纪的第一天被他收养。 善良的丹尼十分疼爱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丹尼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在1900八岁那年,司炉工丹尼布德曼在一次的海上意外事件中被击中后脑身亡,船员们一起接替丹尼布德曼继续抚养1900。
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惊醒,循着琴声到舞厅里一看,竟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地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维珍尼亚号邮轮上演奏钢琴的生涯并显示出举世无双的钢琴天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弹奏出无穷无尽的美妙音乐,那些原创旋律仿佛生来就在他脑中一样。
“1900”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钢琴师,他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他是自由的,因此他的曲子都是随机创作的,他想到什么,看到什么,然后利用自己的手指,按下琴键,感情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来,给人完全真实的感觉。他是那样的自由不羁,有时在演奏的时候他会即兴改变所弹得曲子,这令自己的同伴很是无奈,但这就是“1900”:一个本真的自我。当遇到向自己挑战的人时,他还是以绅士的风度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我们说他的琴声出自内心,没有任何杂质,干净的如同一泓清水。当他在谈钢琴时,偶然间他在船舱圆圆的窗口看到了一张美丽的脸庞,明眸,红唇,让人感觉清新舒畅,他就这样静静的注视着她,琴声如流水汩汩,顿时让人感觉心灵安静,当你静静的倾听那音乐的时候,你会觉得世界上如果没有音乐,那会是多么的苍白。就这样一首曲子诞生了,但是“1900”不会将它运用到商业中来为自己谋取财富,因为音乐是他的生命,而金钱只是外在的东西,他根本不在乎的,当然在如今这个崇尚拜金主义的社会里,金钱是身外之物可能只适合少数人了,说实话我没有那么高尚的境界,以现在我的经济状况而言,金钱对于我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哎,我是俗人啊!言归正传,他想把录音带送给她,但是没有成功,他只能悔恨而又伤心地毁掉它,那里面寄托了真挚而又纯洁的感情,那是一种美好又带点遗憾的暗恋。就这样,女孩下了船,而他始终未曾踏离船一步。当他终于下定决心走下船时,当他看到纵横交错的道路时,他将自己的帽子扔入水中,看着它漂浮,看着满眼与船中截然不同的陆地,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毅然转头又会到了船上。他说这一生都不会离开船,从出生到现在他从未踏离船一步,他已经完全习惯了船上的生活,而陆地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当维珍妮亚号将要拆除的时候,他的朋友坚信船上有人,尽管他人已经检查过很多遍了。终于朋友还是找到的他。“1900”说,他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我生于船,长于船。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 是啊,当你在一个环境中呆的太久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感觉与这种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其他的环境我们真的没有勇气去尝试,去探索,因为我们不能确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对于他终生没有下船我有两种看法:
一、海上钢琴师虽然在船上是人人敬仰的人物,但是到了陆地上他还会得到这样的赞誉吗?他没有把握,那样的世界对他来说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他不敢下船;
二、他爱钢琴胜过自己的生命,在船上,他可以在这个狭小的简单的世界里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千变万化的音乐世界,但是陆地则不同,陆地本身就很复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伪与污秽,那原本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他的纯净的音乐世界与复杂的社会现实肯定会格格不入,那样就会使他失去他所热爱的音乐的本质,所以不下船对他来说是保留了自己的音乐世界。
他的朋友麦克对他的感情也是值得描写的,麦克敬佩他的才华,给他由衷的赞赏,在船上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维珍妮亚号将要被炸掉时,他努力说服负责人让他上船检查,因为他爱他的朋友,不想失去他,最后他理解了“1900”不下船的原因,他表示理解,这就是朋友。
同样乐器行的老板也是善良的。对他说,一个好的故事比一个旧小号值钱。他听完麦克的讲述后对钢琴师在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麦克的真诚打动,因此最后他把麦克卖给他的小号还给了他,这是人本性的善良。
直到许多年后,大战结束,早已离开维珍尼亚号的麦克偶然发现破旧的维珍尼亚号就要被炸掉,他坚信1900在船上,几经周折,最终找到了他。但是1900执意不肯下船,世界太广阔了,让他陌生得害怕,这个船对他就是一切。麦克最终悲伤的离去,在远处目送维珍尼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弹粉碎。麦克离开了,从此,很少再有人会记起那一生不会踏上陆地的天才钢琴师和他传奇的一生。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这便是海上钢琴师1900,传奇而又平淡的一生,这也是他的命运!
我看完这部小说,很多情节都让我为1900的凄凉身世而感叹,同情他的孤独。每一次我都为他的才华而感慨,欣赏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这部小说让人们更加明白莎士比亚的名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给人们看。"我在无语泪流的痛楚中感叹1900的命运,感叹1900和麦克的真诚友谊,感叹世界的多变。
孤独的寂寞与海上的漂泊就是他的宿命,1900最终也没有选择登上陆地,而是与他的船--他的躯壳、他的身体一同沉没。他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像一首杰出的乐曲,与其狗尾续貂,不如在华彩中谢幕。
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畏惧死亡,人的生命很宝贵,活着我们就可以感受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生活在一个从小就适应的世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面对失意和挫败的态度,以及如何调试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坚强的一面,唯有信念让我们坚持自己,面对自己......从那个婴儿开始,世界上多了一位没有国籍,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三无”孩子。没有人了解过他,可能爱她的“爸爸”老也没有,但从第一滴音乐流泻出的却是无限的美好,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这个孩子的眼中看这条船,没有风浪,或常有风浪都是那一般怡人,从命名的那一天是否就是给了这孩子天赋的一刹那呢?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听一些他抚出的音乐才能了解。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麦克
可以说,这孩子没有什么朋友,从小到大,从来到去,最好的朋友就是这个朝夕相伴的船和这位永远无法分开的朋友麦克,一个好朋友,一生的友谊,没人了解过但麦克可以,麦克“喜欢”这个和蔼的孩子。其实,友谊来的总是让我们不知所措,这一切,美而幽,有着一股心的味道。麦克最能体会他的音乐,麦克也是他最愿意为其奉献出它音乐的味道的人,一对朋友,小号与钢琴一样,一样和谐的搭配,因为有了这个世界的音乐,才有了这世界上的这一段真挚的友谊。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钢琴大师
没有比自己更伟大的人了,自己可能很卑微,但人生是不允许这种卑微的。比赛,在1900眼中对“它”总是很陌生,让爵士乐的始祖对自己进行次次的“侮辱”,可能在最终他才能展现出它的才华:一只手,两只手的天才到三只手,四只手的怪才,我们渐渐承让了这个孩子的能力,这个不会为人和感情束缚的能力,我们的语言中有对万物的挚爱,而他能把这种感情弹奏出来,一曲又一曲,激烈而强劲的音乐,每一滴音乐都伴着每一滴汗水滑过。这就是音乐的真谛:学无止境,乐无极限,要胜利只有更棒就做到了:每一滴音乐的味道,就是他从小到大的味道,一个伟大的力量,一个好似曲名的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女孩
“人生的幸事就是有了你,见了你。才知道心带来的感情,每一滴音乐都是为你而来,为你而去,没有你怎会有这‘柔情似水’。我是无法表达爱的孩子,船是我的家,也会是我的监狱,禁锢着自由??把包含对你的爱带入一点一滴的的音乐,我唯一的礼物,可能你不会喜欢,但这的确是我的心情,一张刻录着我音乐的模版,我的心的模版,希望带来快乐。我知道,我~爱~你,为了你,我向往陆地;为了你,我向往未来。但我没有胆量,总还是迷失了,我想在愚蠢一次,做你的海上钢琴师,但我知道,爱你是个错误就又远离了即将看到的美景!“船儿,就让你禁锢我吧!船儿??”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死亡
麦士与1900的对白是最后的诀别。乐观的孩子知道,生在哪里就要葬在哪里,这就是1900的海葬,没有一个观众却有儿时的乐感,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尽头”是下一个“开头”!音乐的曲调会飘扬葬在了这里。最后一曲,爆破的声音,为他最后一次鼓掌,可能对船的依恋,可能对海的依赖,可能对音乐的痴迷让他走不了啦,让他留在这,每一滴音乐的味道,最终的终章,死亡??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麦士与他的故事
从乐器店出来,百感交集的麦士缓缓前进~~理解的话语“好故事值过旧喇叭”,每一滴音乐的味道都是真情实感没有丝毫偏差,麦士与“康牌”静静的思念在哪? 后记:没有人能把一生过的这么完美,友谊,对抗,爱情,死亡,流传,我知道的,他弹奏的,一个那样的孩子——海上钢琴师。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自动化1404 庄广大 0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3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好处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4
平凡的日出,在巴金爷爷的笔下变得那么生动,那么形象,那么充满活力。是啊,太阳是神圣的,太阳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就代表着黎明的到来,它那灿烂的阳光曾经无数次的照耀着这生机勃勃的大地。
文章曾经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突出了太阳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其中有一句:“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这其中的“冲破”和“跳”使用得恰到好处,把这一段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5
这篇《海上的日出》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写的,其中描述了巴金在海上看日出的感想。从而引起了下文,埋下了伏笔。
从“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宁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而一看出虽然文章是从天未大亮、太阳尚未升起写到太阳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但并非写的同一天清晨看到的景色,而是集中概括了作者多次在船(海)上看日出所得的总印象和具体观感。
从他这篇富有画意文章中,我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奋发向上的感情,从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段话中,镶、透、染三个字中,我觉得巴金爷爷把太阳写的有活力和生机,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坚定的信念:光明定会驱除黑暗,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从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颜色真红的可爱中我感受到太阳非常坚强,也感受到作者积极向上,见到光明的喜悦心情。《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光亮。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对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还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疼,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中勾勒了海上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三幅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最终推出看日出者和太阳、云彩和海水一起光亮起来的伟大奇观,同时,又在激励人们要向往光明,奋发向上。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6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
导读: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一)
?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个人回忆三部曲》中的得意之作。影片所讲述的是一个天才钢琴家1900孤寂的一生。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直到1900死去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也没有为他留下任何的痕迹,没有国籍,没有出生登记,或许令人欣慰的只是那张粘合好的音乐碟。1900从未踏足陆地,相比于那些执着于未知之地,利益之地的维珍尼亚号上的乘客,真正所反映出的是1900所代表的纯洁心灵与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如果说《海上钢琴师》是朱佩赛·多纳托雷导演对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认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国便是这种充满利益与诱惑的混沌社会的具体反映。似乎所有的乘客从欧洲远到而来,直至为映入他们眼中的自由女神而惊呼,摘下礼帽,大肆的摇臂,只为迎接那充满可能性的美好未来。影片中的美国承载了大多人的梦想,诸如片中出现的小偷,1900说他总是会第一个发现美国,越是落魄的人越是充满期待。而1900背道而驰。
而整部影片对于1900的刻画则大多深入内心,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自我封闭的纯洁世界。似乎是对这种心灵的美好希冀,但最后1900的与船共沉,又使人觉得这似乎更像是导演对于这个时代之中纯洁与美好的消逝,所表现出的深深的无奈。正如1900的名字,他所处的时代是这个没落时期的开始。他将自己拘束在这艘船上,其
实是对广阔世界的恐惧。正如他自己所说“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这样的几句台词,发人怜悯。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极端的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的一开始,max的回忆,便将整部影片的发展套路凌驾于现实之上。现实中绝不会有1900这样的人物,但1900又是人们心中良知共性的结合,是人们内心深处纯洁的写照。但这种产物却又与现实社会相抵触,这样两种极端的反差,构造了整部影片艺术基底。
影片的音乐绝对是一大特色,由埃尼奥·莫里康内大师所谱写的乐曲,再一次打动了观众。与影片基调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在艺术表现力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与其他的电影音乐不同的是,片中的音乐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辅助,更是故事情节的直接参与者。几次的演奏,从与max共度的顺风钢琴,到抛开乐队的个人演奏,再到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的飙琴大战,对于女孩的痴情弹奏,以至于最后炸船时内心模拟的悦耳声音。每一次弹琴都融入到剧情发展之中,成为一条主线,同时也成为了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镜头的使用上,影片出现了大量的对比蒙太奇镜头。比如在到达纽约码头时,乘客们的熙熙攘攘与大厅中1900孤寂身影的对比。一个热闹,一个安静,这样的反差发人深思。在飙琴的一段中,1900的疯狂的弹奏,观众沉迷其中,假发掉了也不知道,还有烟头掉在自己裤子上烧起来了也不知道,以至于最后的惊呼,形成了一静一动的效果。另外,影片通过镜头的快速变焦来表现主体的变化,省去了繁
琐的独白,让观众通过直接的视觉效果更真切的体会当时的场景 ,也是影片的特色所在。
在光线与色彩的使用上,导演在自然光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人工光线来渲染艺术效果,这同时也增添了影片的浪漫主义色彩,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片中大抵表现的是1900内心的忧郁,以至于影片从头到尾都是一股冷色调,显得凝重而哀伤。
但就影片的细节上来说,个人认为在某些方面的处理上还存在缺陷。片中与爵士乐鼻祖jelly roll morton飙琴的一段无疑是精彩的。1900胜利了,但他的胜利来自与他高超的技巧与手法。我认为,假使1900能通过键盘上弹奏的音符来引起众人内心的反思,来唤醒人们心中沉埋的单纯,便会使得这段戏在精彩的同时还能更贴近于影片主题。
这是我对于1900的理解,一个没有根而终身漂流在海上的男人,独特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使得他处在一个独立的世界里。他与这个社会只有一段很短的距离——一块甲板;他与这个社会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个世界!
他用音乐解读一生,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海上钢琴师读后感(二)
似水流年,总是无法挽留那些苍白又静美的片段,被光阴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间记载下的文字。希望这字里行间留下的蛛丝马迹,能让时间回复,穿过岁月的断层,回到过去——曾经感动心灵的瞬间。
?海上钢琴师》改编自意大利小说名家ale baricco的独白剧。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纯良,深夜琴声的美妙,以及游客们的痴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剧情,随着缄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间隙,都充满的暖色调的悲哀。在海上所发生的一切,用极端浪漫主义手法讲述了主角1900传奇的一生。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静态美,好似独立于喧嚣之外的透明体,充满才华,有颗脆弱又敏感的心,却怕被人发现。这样的一个男子,在弹钢琴时的画面,竟是如此的赏心悦目:气质优雅,目光飞扬,双手如蝶,曼妙飞舞。
这样的男子,会令人眩晕,接着,便沉醉于他的音乐中。
影片中钢琴是极佳的音乐背景铺垫,在《海上钢琴师》的剧情中更显现张力。
音乐在节奏的调节、力度的控制、声部的均衡、音色的运用,都达到了极佳的水平。
剧情中,音乐动静分明,张驰有致,演奏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慢奏时,弱音通透得温馨静雅,颤音细密得丝丝入扣,细节纤毫无遗,快奏时,韵律绮丽,节奏鲜明,跳跃感极为活泼,弹跳感触手可及。
翻过乐章的华服,细细的品味这个男子,干净,纯粹。
他一生看尽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隐隐的忧郁,孤独的浪漫。他可以掌控钢琴上黑白的琴键,却无法掌控城市里交错的街道。他疏离人世,带着对音乐深深的眷恋与纯净得近乎苍白的浪漫,活在与世隔绝的轮船里,沧桑孤独。
他说,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所以虚度了许多光阴。
1900一个人在船上空弹着钢琴。
他说,希望天堂也有钢琴。
然后,那个鲜活的、用音乐筑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后,古朴的街道,定格了这段故事的结束。
海上的风读后感篇7
今天,我们学完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心中就如洪水泛滥,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课文是巴金爷爷的一篇优秀作品,文章写的生动真实,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亲身感受日出之宏伟,日出之美丽。看着这篇纯朴的文章,我好像真的来到了巴金爷爷乘坐的那条船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闭上眼睛,享受着那个瞬间一切万物所释放出的光与彩。那日出的瞬间射出的千万缕光芒,似乎排山倒海,以压倒一切之势涌了过来。此刻,太阳就像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点燃了天,点燃了地;点燃了地平线,也点燃了海平面。看,蔚蓝的大海顿时成了燃烧的火海,千万朵红彤彤的火烧云,慢慢地涌向了太阳,渐渐地飞往了天边
大海终于托起了初生的火红的太阳,再次使其冉冉升起,宣布了黎明的开始,也告知了黑暗的结束,灿烂的阳光再次照耀着生机勃勃的大地,使万物和谐相处,无比温馨。
平凡的日出,在巴金爷爷的笔下竟然被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充满活力!那样的一轮红日满载着神圣的希望,是如此的美好,如此充满憧憬。
我们少年儿童难道也不是一轮轮初升的太阳吗只要冲出阻力,冲破云层,就能使大地阳光普照,充满温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背影读后感7篇
★ 商人的读后感7篇
★ 日记读后感7篇
★ 快速读后感7篇
★ 刀锋读后感7篇
★ 桥读后感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