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五范文网 >自我鉴定

3年级数学教案通用6篇

一份好的教案应当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案能够提供教学过程中的评估和反馈,下面是叁五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3年级数学教案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3年级数学教案通用6篇

3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2,5倍数的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其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2、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观察、猜测和讨论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有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和信心。经历观察、归纳、类比等学习数学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理解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对有关信息如何进行收集、分析、归纳发现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这节课,老师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探索活动,探索的知识是“2,5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探索活动

1、2,5的倍数的特征

⑴给出几个式子,找找谁是谁的倍数,观察发现是2或者5的倍数,引出今天的课题2,5的倍数的特征。

8÷4=2

6÷3=2

10÷5=2

15÷3=5

20÷4=5

8,6,10都是2的倍数。10,15,20都是5的倍数

那我们今天来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

⑵游戏

班上20位同学,老师按照每组5位同学,按顺序排列了序号为1-20号。

1.请序号为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

2.请序号为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手

3.请序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你们的双手

1.2,4,6,8,10,12,14,16,18,20

2.5,10,15,20

3.10,20

学生总结归纳出2,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完成后,展示结果: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在学生理解2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师说明偶数和奇数的含义,并板书: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⑵实践检验

①出示1~100的数字表格

②在表中找出2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③在表格中找出5的倍数,师做记号。

④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做记号。

⑶尝试判断

出示数字:70、90、85、105、120、92、88、104、106

①判断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②学生运用乘法或除法计算,来验证判断结果。

(4)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

1、找出2、5的倍数。

1 21 30 35 39 2 40 12 15 60 18 72 85 90

(1)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

(2)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偶数都是2的倍数。 ()

(2)21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

(3)两个奇数的和不一定是偶数。 ()

3、猜数。

从左边起:

第一个数字最大的一位偶数

第二个数字5的倍数

第三个数字最小的奇数

第四个数字不告诉你

不过这个四位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4、任选两个数字组成符合要求的数:6、0、9、5

(1)奇数

(2)2的倍数

(3)5的倍数

(4)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5、□里能填几?

(1)2的倍数:8□

(2)5的倍数:7□ □□

四、课堂小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是我们已经研究过了,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五、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的数字是0或5的数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3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最后一节的内容:有趣的测量(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知识,了解了容积的内容的基础上呈现的。要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求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渗透了转化的思想。

学情分析:

本班级学生,大部分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部分男生活泼好动,爱思考。对于探索数学问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等。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得比较扎实。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芒果、石头、水瓶的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

2、握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并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践与探索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魔方、芒果、圆柱体量杯、长方体水槽、石块、苹果醋若干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周末老师在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柜子里发现了一个魔方,我特别喜欢。

从数学的角度来讲,魔方是一个什么样的物体?(正方体)

怎样求出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呢?(板书:v正=a3)

它的棱长是10cm,体积是多少呢?(1000cm3)

2、除了正方体,你还会求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板书:v长=abh)

3、像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都能够直接通过公式求出它们的体积,这样的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规则物体”。(板书:规则物体)

4、现在请同学们再观察老师手中的魔方,它还是正方体吗?(旋转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状的物体呢?

像这样,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说出具体形状的一类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称它们为“不规则物体”。(板书:不)

5、现在这个魔方的体积是多少呢?(还是1000cm3)你是怎么想的?(板书:转化)

?设计意图:我用正方体魔方引入,把本节课主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渗透给学生,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魔方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物体。再看,现在老师手中拿的这个芒果也是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我们能直接把它转化成规则的物体吗?

那它的体积是多少,又该怎样求呢?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有趣的测量,共同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二、新授

(一)测量芒果的体积

1、你想怎样测这个芒果的体积呢?(学生汇报)

2、桌面上,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量杯和一个长方体容器。

你认为选择哪一种测量工具,能够很快地求出芒果的体积?为什么?(选择量杯,因为它有刻度)

3、这样做确实能比较快的求出芒果的体积,你来看(ppt演示)

量杯中装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体积)

仔细观察,将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那么,现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体积)

现在,你知道芒果的体积是多少吗?

100是芒果的体积,它也是什么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

4、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呢?(将芒果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芒果转化成了规则的圆柱体)

5、像刚才这样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排水法”。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实验:用量杯和水试一试、测一测芒果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明白应用转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也就是测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二)测量石头的体积

1、现在老师也想进行一次测量,我想测的是这块石头的体积。

我应该选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为什么?(选择长方体容器,因为石头太大了)

2、用这个长方体容器怎样求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呢?在小组内和你的同伴说一说。(讨论后,学生汇报)

3、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强调:要从里面测量)

出示数据:长25cm,宽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将石头放入水中,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这样放行不行(竖着)?为什么?(石头没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头已经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据屏幕上显示的数据计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学生动笔计算)

5、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测得了这块石头的体积。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了什么?(将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上升的水的体积,也可以说是将不规则的石头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体)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教师调换实验用品进行第二个实验,把量杯换为长方体容器来进一步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有了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会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为可计算的长方体的体积,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适时强调,测量时要把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才能应用转化的思想求体积。】

6、你还有其他的方法能够测量出这块石头的体积吗?(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运用)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7、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大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用过刚才同学们说到的方法帮助国王解决了一个难题,出示“数学万花筒”,学生读。

(三)测量苹果醋瓶的体积

1、现在你们想不想亲自测量一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机会就在眼前,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苹果醋。在大家动手之前,请你先猜猜看“这个瓶子的体积是多少?(净含量:260ml)

2、现在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将记录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中。

?设计意图: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数学活动课要把握好实践活动的时机,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发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学生亲自去动手。】

3、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又完成了一次转化,谁能来说一说?

(四)总结

通过这几次的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是“排水法”还是“溢出法”,实际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转化,是将什么转化成什么呢?(将不规则物体转化成规则物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转化”思想的实质。】

三、质疑

看书 页,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课堂练习

(一)填空

1、一个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个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这个零件的体积是( )。

2、一个长方体容器装满水,底面长8dm,宽5dm,高3dm,放入一个不规则物体后,溢出30升的水,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 )。

3、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装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块小长方体放入水中,小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体积是( )。

?练习目的:强化“转化”思想的实质。】

(二)解决问题

第一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4dm,宽2dm,放入一个石块后水面上升了0.5dm,这个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正方体的容器,棱长20厘米,现装有深度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练习目的:通过对比练习,由直观到抽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第二组

1、一个长方体容器,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将一块铁块放入容器中,装满水,再将铁块取出,这时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有多大?★★

2、一个正方体容器装满水,当放入一个长方体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长方体长8分米,宽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棱长为15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内水深8厘米,浸入一个不规则的钢块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处,这个钢块的体积是多少? ★★★★★

?练习目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五、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汇报)

2、生活中有许多不规则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们转化成规则的物体来计算出体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我们用一种变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练习:那么,你能想办法测出一粒黄豆的体积吗?(学生汇报)

一粒黄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们很难看出水面的升高情况,也就很难算出它的体积。我们可以先测量出一定数量的黄豆的体积,再除以黄豆的数量,就能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了。

板书设计:

转化

有趣的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规则物体的体积

v正=a3 芒果的体积 上升的水的体积

v长=abh 石头 下降

瓶子 溢出

3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推导公式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3.态度、情感、价值观: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1.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

是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1)顶部:

(2)底面:

(3)侧面:

(4)高:

4、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还认识了圆锥体。

同学们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伯伯可高兴了,你能帮他们计算收了多少粮食吗?也就是求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它又是怎样推导出来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新课

1、引导学生借助圆柱,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①、猜: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胆猜一下。

②、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呢?你有什么想法?小组内讨论。

2、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推导圆椎的体积公式。

老师提供了实验用具,(每组有1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实验杯,一瓶矿泉水)

(1)引导学生观察用来实验的圆锥、圆柱的特点: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师板书:等底等高)

(2)、学生实验:

你想怎么做实验?小组内议一议,老师指导倒一下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实验中,注意填好实验报告表。(大屏幕出示实验报告表)

a:你们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b: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所给的圆锥、圆柱在体积上有什么关系?

c:根据这个关系怎样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汇报,完成计算公式的推导。

3、同学们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发现,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要求:小组内先交流一下,选三四名同学到前面来汇报。哪个小组同学汇报?哪个小组同学补充?(学生实验并讲解,教师纠正:实验总是不十分准确,有可能差点。)

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我们把圆锥装满水,倒入这个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这个圆柱的体积的1/3,因为圆柱的体积v=sh,所以圆锥的体积v =1/3sh

(教师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等底等高v=1/3sh(圆柱的体积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求?)

4、反馈。同学们经过实验,发现了用来实验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1/3,老师也想做实验:出示一个非常大的圆柱,一个很小的圆锥,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吗?(为什么?)

我们已经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v、s、h表示什么?利用这一关系推导出圆锥的体积:v锥=1/3 sh)

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 。

三、巩固应用:

1、如果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一名学生板演并汇报)学生讲解。

答:这个小麦堆的体积是6.28立方厘米。注意:计算公式上有无漏洞、计算上的指导(约分)、单位名称上的指导(立方)。

2、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1)、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高h,如何求体积v?

(2)、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高h,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高h,如何求体积v?

4、考考你: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习:

1、第21页练习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习。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习。

3、练习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习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

3年级数学教案篇5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2、技能目标: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多种活动的参与中体会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和深化位置概念。

难点:能准确地确定和表述物体所处的准确位置,建立较强的位置感,为今后建立较好的空间观念打基础。

一、 课前游戏,导入新课

点指游戏:教师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做游戏,那我们上课前也来做个“点指”的游戏。老师说哪,同学们就用手指哪?

从这个“点指”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耳朵、眼睛等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其实任何物体都有它们的位置,那么在生活中如何确定他们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位置。

二、 观察讨论,探究位置

1、“文明之星”是谁呢?

第1个“文明之星”在第5组,第2个“文明之星”在第3个,请同学们找一找他们是谁?(无法确定)

引入今天课题:位置

2、数一数,玩一玩

(1)按我们现在的座位,同学们看一看,我们班一共有几组?习惯上我们从哪里数起?

(2)听口令:

请第一组的同学挥挥手 ,请第二组的同学跺跺脚

请第三组的同学拍拍肩, 请第四组的同学站起来转一圈

请第五组的同学笑一笑,请六组同学拍拍手

3、猜一猜

(1)最近某某同学很有进步,你能说出他的位置吗?

(2)互相说一说你的好朋友是谁,说出他的位置,让同学猜一猜。

(3)向同学介绍你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把第5页的内容填上。

(4)仔细观察前后两个同学的座位、左右两个同学的座位与自己的座位有什么关系?

三、 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做一做:根据第一行第2个是猴子这个条件,

谁知道狗在第几行第几个?

2、星期天小明去看电影,他买了一张8排13号的电影票,他拿着票走进电__发现有两扇门“单号门”、“双号门”,小明看了看手中的票想:“我应该进哪扇门呢?”哪位同学能帮助他?(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帮助他。

3、小蚂蚁找食物。教科书第8页第 5题

在动物园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蚂蚁饿急了,正在找东西吃呢。忽然它看见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围有许多方格,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请看图,这儿有提示:蚂蚁往右走几格,再往上走几格到苹果处。我们一起来帮帮小蚂蚁好吗?(老师演示,让学生明白题意)

四、 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3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在○里填上>,<或=。

999○1010 601○564 687○678

(请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还需要对一些大数目进行比较。如:经调查我国面积最大的有六个省份,黑龙江454800平方千米,内蒙古1100000,青海720000平方千米,四川485000平方千米,西藏1210000平方千米,新疆1660000平方千米。你知道哪个省份的面积大,哪个省份的面积小。

三、教学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出示例4:你会比较每两个省面积的大小吗?

720000和1100000,454800和485000

教师:这么大的数,同学们比较过吗?(没有)能不能用以前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来比较这些大数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例4:⑴两个数的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大小?⑵两个数的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大小?教师加入学生的讨论中,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辅导。

讨论完后,每一组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讲述讨论的结果。老师结合学生的口述板书:720000<1100000,454800<485000。让学生重点说一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如果位数不相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较;如果左起的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的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上的数,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学生完成第13面做一做的题目,并且说说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先比较大小,再说出比较的方法。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他们说一说排列的过程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在比较数的大小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数学3的教案优秀6篇

小学3年级3分钟演讲稿5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8篇

3的认识教案6篇

数字3的教案6篇

四年级教案通用8篇

四年级观潮教案通用5篇

四年级上册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薯?染教案通用5篇

一年级语文教案通用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791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