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优秀的事迹材料能够产生弘扬正气,引导良好风气用用意,事迹材料应当反映人物对人类命运的崇高关怀,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返乡青年创业事迹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1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汪云龙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汪云龙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汪云龙,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汪云龙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xx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xx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xx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0xx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汪云龙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2
一、知耻后勇
戴学济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有一次,妈妈要去喝喜酒,戴学济硬是要求妈妈带他去,可他实在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妈妈没办法只能向邻居借。但是那件衣服很宽大,瘦弱的小学济穿在身上显得很滑稽,这让他在宴席上受到很多小孩子的嘲讽。还有一件事也让他无法忘怀――那时候他读书的学校是只有孤儿才可以免交学费的。可是戴学济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于是也申请了免交学费。有一天一个不知道情况的老师看到免交学费的名单上有戴学济的名字便问他:"你也是孤儿啊?"
两件不一样的事情,相同的却是那样一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尴尬与酸楚。于是,戴学济从小就告诉自己:"我要跳出农门,做个有出息的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他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河边钓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他通过竞争,成为学校一个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服务部的第二任经理,经营一些生活用品,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在经商方面的才能开始显现出来。
二、激情创业
戴学济说创业要有激情。一个人一旦有了激情便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战斗力。他便是凭着一股创业的激情才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赚到了人生的一桶桶金。
2000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调整,抓大放小,刚好此时茂名城建局下属的城建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面临破产。政府想办法为这个企业寻找出路,联系了很多民营企业家,但没有人敢接这个烂摊子。戴学济经过市场调查,认为房地产发展空间很大,便决定兼并这个企业,别人不敢吃的螃蟹,他来吃。他的这种行为再次遭到了身边人的质疑,但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大胆改革,广揽人才,奋力拼搏,终于把一个负债4000多万的公司发展成为粤西拥有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民营企业。戴学济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开发房地产的空间或许也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开发自己的脑筋,积极思考,总会成功。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3
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xx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xx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汪云龙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xx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汪云龙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4
旭日东升,霞光璀璨,秀木繁茂,青山苍翠,在西乡县××乡黄泥池村委会旁,伴随着拉饲料、拉生猪、拉猪粪车辆的进进出出和肉猪、仔猪觅食相互撕咬的嘈杂声,这个生猪养殖场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返乡党员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整个养猪场占地3亩,建筑面积xx平方米,各类猪栏舍圈30间,养有肉猪150多头,场内设施完备,管理科学,这便是返乡党员××的熙坤生猪养殖场。
涉世之初,外出打工学本领
xx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只好中断学业,在家务农,看着同龄孩子进城继续读书,××感到对贫寒的苦恼和无奈,多少个夜晚辗转难眠,年少的心灵倍感折磨。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xx年6月,18岁的××南下深圳打工。在深圳他做过建筑工人,在五金厂当过电焊工,在生猪养殖场当过养猪工人……,繁华的都市里,他虽然做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对每样工作都勤勤恳恳,任网劳任怨,加上他头脑灵活,虚心好学,不断地实践总结,在外打工期间学会了建筑、电焊等手艺,尤其是掌握了一些生猪养殖技术,练就了一身致富本领。
返乡创业,借东风致富显身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的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无奈之下,2011年9月他结束了八年的打工生涯回乡创业。回乡后××就开始思索,在闭塞落后的家乡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做强做大,经过考察调研了解到,西乡县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生猪养殖业,有很多优惠政策,何不借此东风办起生猪养殖场?有了创办生猪养殖场的想法后,××先后到几家大型生猪养殖场取经,学习养殖技术及管理知识。2011年10月初,××利用自己打工积攒下的8万元以及乡、村两级协调的10万元贷款在黄泥池村建起了初步规划发展500头生猪的养殖场,他将自己在深圳打工学到的技术以及全部智慧倾注到了这个养殖场里。2011年底,第一批100余头仔猪、7头母猪送进猪场,熙坤养殖场正式运转,在父母的支持以及他和妻子的辛勤劳动下,2011年6月份,第一批商品猪出栏,当捧着净利润三万元时,××的喜悦溢于言表,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事迹材料《返乡党员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心存远志,带领群众创富路
熙坤养殖场已逐渐步入正轨,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可以说××现在的生活过得富足而安稳,但这个年轻的小伙却另有一番想法与打算。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他要扩大养殖场的规模,带领家乡人走向致富路,要把自己的熙坤养殖场也打造成像汉中军鑫养殖场一样的省级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他的养殖场在未来三年内将完成三期规划,计划再用一年时间,到2011年完成二期建设,占地将达3000平方米,存栏母猪60头,公猪2头,年出栏自繁自养生猪1000头以上。到2012年完成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种公猪5-6头,年出栏商品猪xx头以上。
目前,黄泥池村许多村民受到××创业事迹的影响不再外出打工,并积极返乡创业,养殖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科学养猪,既成就了××个人,又造福了村民,并掀起了一股返乡创业热潮。
返乡创业铸辉煌
——记桑园镇返乡党员梁秋华创业事迹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5
农家娃当上“鸡司令”
5月26日,沿汉江旁鱼紫公路紫阳段行驶一个多小时,记者来到大巴山深处紫阳县“养鸡状元”龙伦增的养鸡场,见到了这个朴实的小伙子。在交谈中,一连串的来电让他的手机响个不停。一会儿是四川的老板打电话订货,一会儿是西安的客商咨询价格,一会儿是某个酒店经理要到养殖基地考察,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冲他养殖的土鸡来的。
龙伦增,这位1988年出生的农家娃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天津的商贸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难离,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坚定了龙伦增回乡做“新农人”的决心。2014年5月,带着在外揽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龙伦增申请了8万元大学生创业贷款,通过镇政府流转林地1000亩,建起了鸡舍,引进首批土鸡苗5000只,开办林下生态养鸡场,当上了“鸡司令”并注册了公司。
为了提高养殖技术,他一边通过书籍、网络寻求解决办法,一边向养殖大户、县上及镇上的农技专家请教。在苦心经营养殖场的日子里,龙伦增集老板、技术员、工人于一身,又要给鸡喂食,又要寻找销路,还要请工人师傅维护养殖场设施,整天围着鸡仔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土鸡的出栏,成品鸡销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为是生态养殖,龙伦增也与这些老板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养的土鸡肉质纯正、味道好,将现存栏的5000只盘厢河土鸡全部购买。于是,龙伦增决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50余万元,建起了两个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雏室、饲料仓库、消毒通道、围栏、大门等设施,又补栏1万只盘厢河土鸡,依旧销售火爆。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返乡创业一直是我的梦想。我相信做农业是有前途的,我要给乡亲们做个表率”,龙伦增说,“下一步,我准备成立专业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长产业链,走生态农业、公司加农户、‘互联网+’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广大青年一起创业,带领乡亲们和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让盘厢河土鸡走向各大超市、餐馆酒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产业融合促进脱贫
在紫阳县高桥镇,李远权算是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能人。他从初中毕业就开始涉足商海,帮父亲在镇上经营商店、开旅馆。后来又带领乡亲们外出打工,从采矿到包矿,一度将队伍扩展到上千人。
紫阳有得天独厚的富硒资源,李远权时常琢磨,如果在这块富硒宝地上建厂建园建社区,带领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尽快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岂不是一桩美事?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2012年,李远权回到家乡,注册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国家扶持现代农业园区的机遇,在高桥镇建成了融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紫阳县开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公司成立以来,李远权围绕“硒”字做文章,逐渐发展成为以开发富硒特色农产品、富硒食品,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态种植养殖的龙头企业。
园区以农户种植玉米和本土黑猪养殖为载体,将原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道路。其农业园区、产业联合社、订单农业,都成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依托。通过移民安置、土地流转、玉米种植、黑猪养殖、工厂上班、园区务工6种方式,带动高桥镇10个村的群众共奔小康。
这两年,李远权及团队通过调研和考察,经过技术攻关,还自主研发了“紫阳味道——深磨坊玉米营养餐”系列产品,目前可年产“黄金米”5000吨、“黄金米线”200吨、冲调饮品5000万杯,年产值达到两亿元。
目前,200余名农民成为公司员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同时,李远权还与6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玉米订单收购协议,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谈到今年的发展规划,李远权不紧不慢地说:“新增的两条玉米加工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中,投产后将与全县5万农户签订玉米生产订单协议,覆盖贫困户两万户。”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6
2009年于铅民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和许许多多大学生一样,怀揣着梦想一路来到了上海,过起了“北漂”生活,干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感受着这个城市的瞬息万变。“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铅民在休息时间常常会想到这些问题,而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网上聊天的时候他常常会问同学李丹,其实也是在问自己,没过多长时间,他们便得到了一致的答案--新媒体。
2012年余铅民回到了平凉,微信上和同学蒲凡、李丹已经开始商议创业的有关事宜,经过几个月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创业。“同年8月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当时我们看到这个消息,几天都兴奋的没睡着觉” 于铅民告诉记者,当时在平凉玩微信的人还不多,想投资微信公众平台创业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对这一新生事物也处于探索阶段,报着试一试的想法就开始了。 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策划、筹备,2013年年初正式开通微平凉微信公众平台,没想到为市民推送的一些便民消息,为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为企业做的形象设计等等,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微友粉丝数量天天创新高,平均每天以200人的速度增长。
2014年5月份他们正式注册了甘肃爱城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人数也从当初的3个人发展的现在12人,但是由于没有商业运营方面的经验,每到月末发工资的时候,也让小于步履维艰。“那段时间真的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到很晚才能睡着觉。”于铅民对记者说,公司正常运营以后,他们立即对公司发展方向做了清晰的定位--打造平凉智慧*游文化微平台。
微电影,意外的收获
“没想到家乡的新媒体做的这样好,尤其是微电影《新?丝男士》将轻松、幽默的生活情景串联起来,同时植入本地文化符号和元素,结合网络亚文化(恶搞)与现代时尚元素(健身),为平凉献上了一部自己的微电影视频。”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平凉籍it男贾志贤记者。小贾是记者的同学,2015年他回家过年招待亲戚朋友聚餐、晚上k歌、带同学游玩、宅在家里订餐、了解崆峒山历史文化全靠微平凉微信公众平台。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碰撞,文化创意发展需要很多跨界的文化,需要将新媒体结合起来,我们要用一种80后、90后看得懂的方式去传播平凉传统文化。”参与微电影《新?丝男士》平凉版首映仪式的公司员工李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激动的对记者说:“《新?丝男士》平凉版举行首映仪式前,我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等新媒体以及sns渠道开展发布了消息,当天晚上正好是圣诞节,现场围观了2000多市民,7:30在西门口、人民广场、南门十字、新世纪a座所有led电子屏实现了同步上映。这是我们平凉第一次举办微电影首映仪式,同时也是第一次全媒体同步进行的微电影视频传播文化活动。”
爱城市文化发展创业团队的坚持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我特别开心,没想到会这么快会得到市上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拿到了3万块……”李丹回忆说。
据报道,微电影《新?丝男士》首映式后,“爱城市微平凉”创业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将视频上传至优酷网、腾讯视频等各大视频网站,目前累计点击量已达5万余次。除了《新?丝男士》,他们还参与了微电影《转角》的推广活动。
过程是最大的财富
2015年3月初,微友“@vampire”给微平凉发来一条消息称:“朋友在西门口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身份证韩飞,卡10多张,现金1000左右,动车票一张,车票是后天的。 大家帮忙扩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必须转失主请联系:133****4453”。而此时,这条消息已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转载了上千次。
看到这条消息,微平凉编辑小薇经过一个小时的核实,结果在河北的“尚义吧”“燕山大学吧”也出现了这同样的消息。随后,小薇联系到了“燕山大学吧”发帖的同学,他回复小薇说:“我们学校的西门也被大家称为西门口,我也不是当事人,是我同学让我发的,后来我也怀疑了。”
“其实大家细心看看就会发现,‘车票是后天的’时间描述只有这一条,那么今天已经是3月8日了,如果我们按信息发布最早的时间3月3日算,都已经过了4天了。”微平凉编辑小薇告诉记者,他们在2013年就已经建立了“辟谣平台”,实施最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2015年还准备成立微信联盟,一起打击谣言,引导大家健康、文明上网,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经过几次成功辟谣,举办平凉首届相亲文化节。目前,微平凉微信公众平台粉丝达到了50000人,辐射平凉各个县区。据了解,该团队2015年还将举办第二届相亲文化节,计划拍摄4部微电影,除了倍受大家欢迎的轻松、幽默、恶搞的主题外,他们还将尝试、探索文化领域,推广平凉历史文化,让大家利用新媒体重新认识平凉,重新认识崆峒山。
【80后创业感悟】
“如果我能代表创业者的话,我想跟大家说不要放弃,只要有梦想。在任何一个行业,你去创业难度都不低,只要你坚持你就有赢的机会。”该团队负责人余铅民告诉记者,如今‘互联网+’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已经非常明显。从‘今天你淘宝了吗?’‘今天你抢红包了吗?’到‘今天你滴滴打车了吗?’这些网络调侃语的背后,正显示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这种影响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上都能看到。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7
永州85后湘妹微信卖自制芝士条创业,月销售40万
陈小鹿,85后的湖南永州妹子,剪着干练的短发,做过7年的化妆师,曾经为许多主持人和明星做造型化妆工作,平均月入7000元,过着小资而平静的生活。然而,2014年初,在家养病期间,她不经意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自制美食——烘焙芝士条,竟改变了她的人生:从化妆师变身为美食经营者,她的芝士条风靡了整个长沙,并创造了7天通过朋友圈销售收入15万的记录,月销售额高达40万。
经过近一年半的经营,她的吃货粉丝累计近8000人,发展了20多个代理商,代理商的利润少则两千元,高则达4万元。
每月只卖7天的芝士条火爆“朋友圈”
见到小鹿时,她正拿着两台手机不停地在微信上忙碌,她说:“因为现在正是我们家芝士条接订单的时期,早上7点半起床,打包发货到中午12点,下午就一直接单、回复微信,都要弄到凌晨三点。”
外界都说微商是躺在家里刷刷朋友圈就轻松把钱挣了,陈小鹿笑言:“确实是这样的,可背后的辛苦只有身边的人才知道。”
刚起步时,她自己一个人在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常常通宵熬夜为朋友们赶制芝士条,身体吃不消,她说不想拖欠着朋友,接单了就想让他们第一时间收到芝士条。
为了保证芝士条的口感,她规定一个月只接单七天。陈小鹿没接单的时间也没闲着,通常用来研究和测试新产品、培训代理。
为了试味芝士条 从94斤吃到了120斤
芝士,又称奶酪,是牛奶经浓缩、发酵而成的奶制品,被誉为乳品中的“黄金”,特别受女性喜欢。在陈小鹿看来,只有不断研发和测试,新品才能成功推向市场。
从小就热爱美食的她,曾为了试味芝士条从94斤吃到了120斤,虽然现在瘦回来了,但是还是忍不住,她说她天生一颗吃货的心。平时常常和朋友天南地北去挖掘好吃的餐厅,包括各式各样的烘培,长沙哪家烘培店出了新品,她一定会买回来试味,这样可以碰撞找出更多新品灵感。
说起美食秘诀,陈小鹿说,和市面上普通的芝士条不同,她烘焙的芝士条,原材料都是进口、新鲜的,比如法国kiri的奶酪、铁塔的淡奶油,做出来的芝士口感明显不同,目前共推出了三种口味,分别是香草、奥利奥和榴莲坨。
400人争做代理 只选了20个
一个人完全忙不过来,她想到了发展代理的方式。今年下半年,她在家附近小区租了一套房子,简单装修了一番,聘请了9个阿姨帮忙,并发展微商代理。
“当我发朋友圈说招收代理时,报名的有400多人,我在这些人里面选了20多人,她们大多是是银行工作者、老师、医生,成为我的代理就算是我的合伙人,会提供专门的销售培训。入伙之前,需要交一万元押金,如果他不愿意干了,会退还押金,实行末位淘汰制,一个月至少得卖出50盒。曾有一个从来没有任何微商经验的代理,7天时间挣到了4万,我都觉得很吃惊。”
陈小鹿说,目前她的粉丝发散至全国多个省市,由于芝士条最好冷冻,可采用泡沫板加冰块保温发顺丰快递,长沙市内有跑跑小哥。“以前我一个人单干的时候,芝士条价格是98元/盒,榴莲坨坨是128元/盒,现在工作室做起来,成本也提高了很多,但是原料我一直坚持用最好的,价格也不变,我也不会让我的代理随意更改价格,我想让顾客感受到即使品牌做大了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纯粹,就像是吃到朋友手工做的芝士条一样。”
她说没想过开实体店,“因为既然选择了发展代理的营销方式就得对代理们负责,也许以后会开一个体验店,但不售卖不盈利。”
化妆师从小就是创业达人
大学专业主修室内装修设计,使陈小鹿对审美有一定的认知,她认为“美”的东西都有互通性,从室内设计到化妆师只是改变了“美”的承载体。做化妆师时大概平均月入7000元,7年间结识了许多爱美的女性,为她的创业道路提供了许多帮助。
事实上,朋友圈卖芝士条已经不是小鹿的第一次创业,她14岁便拉起推车卖羊肉串了。
“当时暑假在老家的超市门口摆摊,自己当厨子学着烤羊肉串,当然是以失败告终。大学期间,坐火车去广东进些耳环、首饰然后放上淘宝卖,行情不错,挣到了自己的学费。因为自己后来做了化妆师,所以在淘宝上卖那种找工厂加工的化妆品,还曾出过化妆攻略,甚至还有人找我来出书,后来自己开了化妆培训学校,陆续共收了2000多个学员。”小鹿笑言道,都说葡萄酒与芝士绝配,说不定以后还会去酒行业摸索。
因为创业遇到了失联多年的挚友
每个女性创业者在创业途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困难最初是一个人单干的时候体力不支持,完成不了那么多订单量。如今工作室开起来了,管理成为一个难题,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问题,这也是挑战的乐趣。”陈小鹿说自己一直挺幸运的,不管是顾客还是身边的朋友都很支持她,平时过年过节都能收到很多礼物,都是微信上的顾客寄过来的。
“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失去联系很多年,没有电话,我有试着通过社交网络,微博、人人网等去找她,都没有找到,后来有听说她出国了,就没有再找她了。突然有一天,她加我微信,找我买芝士条,绕了地球一大圈最后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再见面,原来她现在也在长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