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在拟订的过程中,你们务必要考虑创新教学方法,出色的教案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教学能力,叁五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篇1
【教材简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文中有许多处进行了对比,如,巨人砌墙与拆墙后花园情景的对比,巨人砌墙与拆墙后态度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正是在这些对比中,故事的情节变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显现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洋溢、允许、围墙、告示牌、隆冬、孤独、狂风大作、雪花飞舞、草翠花开、训斥、覆盖、凝视、火辣辣、冷酷、愉快、拆除”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课前准备】
课件;回顾已经阅读过的童话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为什么?你们都读过谁写的哪些童话呢?请你告诉大家。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读了故事的名字,你最想知道什么呢?这篇文章将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带着思考进入故事。
二、初读读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
3.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指名提出不懂的词句。
重点解决:洋溢、喧闹、训斥、叱责、隆冬、瑟瑟、冷酷
4.指名分段读故事,思考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正音,如:“火辣辣”后两个字读平音。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主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是围绕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还写的。
2.理清层次
第一段(1、2):写村子里的花园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
第二段(3-6):写巨人在花园周围筑起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花园里一片荒凉,只有隆冬。
第三段(7-11):写孩子们的进出使花园又一次变化,后来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拆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感到无比幸福。
四、作业布置
1.朗读课文,思考:巨人在回来前,回来后,醒悟后态度的变化,使花园也发生了不同的情况,多神奇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讨论。
2.抄写生字词。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复韵母,能够正确区分形近的复韵母。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并与相对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3、复习所学的词语,并能选词造句。
4、拼读儿歌《拼一拼》,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一想,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成什么图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复韵母,能够正确区分形近的复韵母。
2、能够正确拼读音节,并与相对应的图片连接起来。
教学过程:
(一)第一题:我会读。
1、卡片认读单韵母:i e u r
2、你能把这些单韵母组成复韵母吗?读一读。
3、读:ie—ei iu—ui ei—er,说一说每一组复韵母有什么区别。
(二)第二题:我会连。
1、拼读音节。(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自己试着把音节和图片连接起来。
(三)扩展活动。
1、比一比,看谁能认读。
2、同桌的两位同学轮流认读卡片上的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互相纠正。
3、拼拼读读,看谁拼得又准又快。
cì wei dài shǔ yě tù jiǔ cài dòu jiǎo qié zi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所学的词语,并能选词造句。
2、拼读儿歌《拼一拼》,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想一想,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还能拼成什么图案。
教学过程:
(一)第三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词语。
2、谁能用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
3、这些词语你能给它归归类吗?说说你归类的理由。(人称、动物、动作)
(二)第四题:读读拼拼。
1、出示儿歌《拼一拼》,自由拼读儿歌。
2、朗读儿歌。(指名读、齐读)
3、拿出学生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圈和三条直线,拼拼小鸭和小兔。
4、小组合作:用圆圈和直线拼拼其它的图案,看哪一小组拼出的图案最多,最有趣。
教学后记:
本次复习包括四项内容。一是比较形近韵母。二是拼读音节,并恰当地和图连起来。三是认读词语。四是读儿歌并动手拼一拼。
在比较五个形近韵母时,我先用卡片让学生自己读读图中每个动物举着的标牌上的两个字母,我又用四个单韵母(i、e、u、r)卡片变化组合成复韵母和er,再让学生体会口形体会随字母的先后而变化,发出不同韵母的读音。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篇3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颜色配合?
精巧的诗 身段大小 适宜?
16、 白鹭 (实在)是 觅食 (钓鱼图)
?赞美之情〉 韵味无穷的诗 栖息 (瞭望图)
飞行 (低飞图)
作业设计:
课内:1、描红、临写生字。2、抄写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外:1、背诵课文。2、积累杜牧写白鹭的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随笔
一、谈话揭题?
1、出示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说说对名言的理解。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
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句吗?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背一背)。说说从诗句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出示图片)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体长约54厘米,全身羽毛雪白,繁殖期间头部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以后消失。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物。
3、出示杜牧的诗句: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让学生自由读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
4、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郭沫若也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白鹭》(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想想白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3、指读生字词:(1)白鹤 蓑毛 长喙(镶)嵌 玻璃框 嗜好
(2) 配合 适宜 寻常 美中不足?
瞭望 孤独 安稳 韵味无穷
4、齐读词语?
5、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指导读顺句子。
6、指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7、交流初读后的收获:谈谈白鹭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不求说得全面,只要能说到一些就行)
8、质疑:读了课文后有什么疑问吗?(针对字词或句子进行提问)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在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作上记号,写写你的理解。
3、指读第一、第十自然段,读完后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4、讨论:说说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诗的短小、精练、节奏感强、富有意境等方面去猜测白鹭的特点,理解作者把白鹭比作诗的写作特色。
5、朗读1、10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再次朗读,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作业
1、认清生字的形,相互提醒易错的部件。
2、描红、临写生字。
3、抄写词语。
4、课外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读1、10自然段,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再读,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分组读,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
2、试背诵这两个自然段。
二、读讲课文
1、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赞美它呢?默读课文,想想原因,找找课文中与之相对应的段落来,可以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2、讨论交流:指名读找到的课文,说说从中体会到了白鹭的什么特点?还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出示有关的段落和图片)(第2节的概括、第3节的比较、第5节的具体描述中,写出了白鹭的精巧,也能体会到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3、结合进行板书: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适宜
4、指导朗读有关的段落(练读,指读或范读,评读,齐读)
5、小结过渡:因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所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那说它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又是为什么呢?
6、交流:指读有关的段落(随机出示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给画面取个好听的名称。(结合板书:觅食、栖息、飞行;钓鱼图、瞭望图、飞行图)
7、(第6节中重点抓住 “站着钓鱼”、“成了一副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体会拟人、比喻的写法,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第7节中抓住“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引导学生想象白鹭到底是在干什么?体会白鹭栖息时的悠闲姿态;第8节中抓住“偶尔”、“悠然”、“一大乐事”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第9节中抓住“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这句反问句,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8、你们喜欢这样的画面吗?能否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选择一、两个画面,再练习朗读)
9、交流读书,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画面,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10、小结:不管是早晨、白天,还是黄昏,不管是白鹭觅食、栖息,还是飞行,白鹭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它不会唱歌,但它那么美,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怪不得作者那么喜欢白鹭,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它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11、让我们借用作者的语言,再一次来赞美一下白鹭,齐读1、10节。
12、你还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学生说话训练)
13、再次出示杜牧的诗,让学生读读,体会白鹭的美。
14、不管是杜甫也好,杜牧也罢,还是郭沫若,他们都用美好的语言来赞美白鹭,让我们把他们的精彩语言复制到自己的头脑里去。(自由选择内容,练习背诵)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试背杜牧的那首诗。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3、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质疑。
2、交流反馈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xxxxxx,因为xxxxxxxx;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小草时,感到xxx,因为xxxxxxxx;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xxxxx,因为xxxx;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xxx,因为xxxx;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xxxxx,因为xxxxxx。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傍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自见。
五、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2、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六、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八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局促不安、步调从容、大模大样、三眼一板、一丝不苟、倘若、从容不迫、窥伺、不胜其烦”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白鹅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第五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白鹅吃食样子的写法,带领学生细致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吃食过程;练习运用总分写法,使用准确、精当的动词,有顺序地描写出这种小动物的吃食的样子。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抓“高傲”理清脉络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丰子恺笔下的白鹅。白鹅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高傲。
2.请同学们快速看看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和“高傲”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哪些?
出示课件:傲慢、傲然、架子十足。
3.你们发现了吗,作者还用了一句话,就把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和对白鹅总的感受都概括了出来?
出示课件: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发现与“高傲”意思相同的词语和句子,整体感知白鹅形象,又顺理成章地抓住了课文中的关键词“高傲”和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了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的方法。
4.初次见面,白鹅就以它高傲的姿态吸引了作家。在以后的共同生活中,作家更加领略了它的“高傲”,我们看看丰老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从哪儿知道的?
5.出示句子: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二)挖“高傲”品析词语
学习第一部分:叫声。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白鹅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声音很大、很厉害。)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严肃郑重、厉声喝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2.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什么了?(声音响亮、好像在教训人。)
出示课件: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3.这三个词语都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说明白鹅叫声之大,叫声之凶。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读第三自然段。
4.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呢?
5.想象假如这只鹅会说咱们的汉语,它会说什么?我们一起来当当“鹅语”小翻译。
出示课件:
我是“鹅语”小翻译。
鹅的叫声,音调(),似()。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好像();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好像()不亚于狗的()。
6.从这段话我们知道了,鹅的叫声不亚于狗的狂吠,那从刚才的学习中你觉得鹅还有什么不亚于狗?(忠心、责任心。)
7.作者把白鹅描写得这样霸道,这么凶,但是会读书的孩子们,你们从这样的语言中感受到什么了?(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8.自己再大声地朗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归类出示,使学生感悟到同样是描写鹅的叫声,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并且都表现出了它的高傲。而后抓住了课文的空白处,设计的“鹅语小翻译”练习,目的就是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高傲”的理解以及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并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加强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三)扣“高傲”赏读妙语
学习第二部分:步态。
1.刚才我们学习了鹅的叫声这部分,把鹅的叫声与狗的狂吠进行比较使我们感受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2.请出声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鹅与鸭走路的样子,想站起来表演表演也行,待会儿老师想请几个同学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来表演鹅与鸭走路的样子。
3.生自由读这段,试着演一演,在表演中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用“局促不安”说一句话。
(2)理解“从容”,指导读出鹅步调的从容,大模大样。
4.作者用鸭的步态与鹅的步态作对比,并用净角出场作比喻,使我们了解了白鹅的步态的特点,也感受到了它的高傲。
?设计意图】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进一步感悟作者观察的细致和用词的准确,运用对比、比喻等写作方法来突出白鹅步态特点的表达方法;由理解词语的不同到体会文本中内容的不同,再到感受两种动物的特点,所采用的比较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让学生文法兼得,明确作者是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师生合作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学习第三部分:吃相。
1.自由读五至七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大踏步厉声叫骂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2.依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出示课件:
白鹅的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也一定()地()去饮水、吃草和泥。
当鹅老爷发现有狗偷吃它的饭时,它()。当鹅老爷发现饭罐空空如也时,它()。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
3.在不同的情况下,白鹅吃饭的样子都是这样高傲,那么除此以外,你们再看看课文,想一想在这些不同的情况下,白鹅吃饭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这个小练习目的有三:一是训练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语,实现语言的内化;二是整合学生对白鹅吃饭时那高傲、可笑的感受。三是引导学生关注白鹅吃饭时的高傲、可笑,是源于它特殊的吃饭保持不变。作者在五、六、七三个自然段中,直接描写鹅吃饭三眼一板的吃饭竟高达四次。
4.认真默读,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使你感受到了它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法让人觉得好笑呢?可以动笔画一画,还可以在书旁做简单批注。
小结方法一:你们看,作者在介绍白鹅吃饭时的令人可笑的样子时,就是这样先写喜欢吃什么,再写它怎样吃,多有顺序啊!那你能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从哪儿最能表现鹅吃法的“三眼一板”。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回答。
①从“一日三餐”。(吃饭的时间固定。)
②从“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吃的东西是不变的。)
③从“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吃饭的顺序是不变的。)
小结方法二:在学生从这个角度来回答时,我们一定抓住这个点,借助老师规范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方法上的小结:是啊,你们看,它吃东西必须是这个顺序,先……再……然后……错一点儿都不行,多有趣呀!你们能再把它吃饭的顺序清楚地给大家读一读吗?
出示课件:播放动画。
播放动画,在观看动画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用“先、再、然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练习给动画配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使学生把形象的语言与形象的画面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描绘动物吃食的方法,学生们一定会印象深刻。同时,对白鹅吃饭时,不会因吃东西地点不同、因吃东西时间不同而改变吃法的这一独有的特点,留下鲜明的印象。
5.在学生反馈中,适机导读到第六自然段了解“三眼一板”的第二层含义。
(1)鹅吃饭时“三眼一板”还体现在哪儿呢?谁接着谈你对它这种吃法感到可笑的语句。
(2)根据层意,明确鹅、狗争食的情景。
快读读这有趣的场面,看看作者在这其中先后描绘了鹅去狗来──鹅来狗去──鹅去狗来──鹅来狗去的四个画面,请你们任选一个,可以给情景配上插图,也可以配上合适的题目。
?设计意图】作者写得妙趣横生,鹅去狗来,鹅来狗去,这一去一来,又一去一来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欢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捕捉到了有趣的画面,也可以使文本语言通过学生的想象、运用,变成自己的语言。
(3)归纳小结:在这鹅去狗来、鹅来狗去,鹅狗争食的过程中,我们的鹅老爷还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这种吃法,这就叫“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篇6
一、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 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在热爱社会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二、自读自悟
1、 师生共同制定阅读目标。
(1)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流利、读正确。
(3)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致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课文在写法上个有哪些特点?
2 、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三、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别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3)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 、全班交流。
3、 同组合作,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分辨褒贬,积累词语
1 、思考讨论: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感情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 、分类摘抄词语:把自己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五、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 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课后小节:
当我读这一课时,被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并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抓住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为主线,进行交流、体会,最后我还推荐了课外阅读《麻雀》《柱子上的母鸡》。
四年级语文猫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①读、写并积累本单元与战争相关的词句。
②培养学生的关注新闻的意识。
③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交际能力。
④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激发他们痛恨战争,同情战争中的无辜者的情感,理解人们对和平的呼唤。
⑤突出本组训练重点,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①搜集与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
②搜集新闻。
第一课时 词语盘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①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②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③学生书写“读读写写”的词语。
④教师听写词语。
学习“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②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③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的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④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⑤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刚才对这些词句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这些句子,而且还用你那充满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聪明的大脑去思考,可谓一举多得!语文王国里精彩无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感受到魅力无处不在,希望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出色的表现。
学习“日积月累”
①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②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③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④学生上台讲成语故事。
⑤总结:流传千古的成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们多积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三课时 看图写话
触景生情
①播放残酷的战争录像,然后定格在书中的那张照片上。
②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刚才的录像和这张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真情表达
①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照片,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②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已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希望你们通过课文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活动,了解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四课时 口语交际
提问导入
①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
②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这些方便、快捷的途径,让我们随时都能了解到国内和国外的新闻,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内外发生的事情。
那就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