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五范文网 >个人事迹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8篇

一份出色的事迹材料能够凸显宣传典型,引导良好风气的效力,不管写什么人物的事迹,我们都是要做到实事求是的,以下是叁五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近代科学家的事迹8篇,供大家参考。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8篇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1

爱迪至12岁时开始他艰苦的闯荡生涯,他作过火车上的报童,学会了发报技术,到过波士顿、纽约,一直到24岁时才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美满幸福的家庭,爱迪生在1878年时宣布要发明一种光线柔和、价格便宜的安全电灯。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爱迪生试验过硼、钌、铬、碳精以及各种金属合金,共1600多种材料,历时13个月,但是都没有成功。一些人吹起了冷风,说爱迪生这次是“吃进了自己啃不动的东西”。

一个曾经在爱迪生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称这个试验是“大海捞针”。但是,爱迪生不怕失败,坚持试验,下决心要从大海中捞起针来。功夫不负有心人。1879年10月10日星期天下午5时,爱迪生点亮了用碳化棉丝作灯丝的灯泡,他亲自观察和做记录。

这一次,灯泡明亮、稳定,1小时、2小时、3小时、……灯泡一直亮着。从19日、20日到21日,没有一个人去休息。直到21日下午2时,当点燃到第45个钟头的时候,爱迪生叫助手把电压加高一点,灯泡更亮了。又过了几分钟,灯丝终于烧断了。12月21日,纽约先驱论坛报用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灯泡试验成功的消息。爱迪生获得了全部专利,人们公认白炽灯是由他发明的。1879年除夕,爱迪生把60个灯泡点亮了挂在门罗公园里,当时下着大雪,竟有3000多人顶着大雪来参观。

爱迪生是一个讲究实际的人。他的座右铭是:“我探求人类需要什么,然后我就迈步向前,努力去把它发明出来。”有人说,发明是命运的产物,爱迪生是天才。爱迪生却感叹地说:“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血汗!”

当有人问他在发明灯泡的1万次失败期间是怎样坚持下去的时候,他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从未失败过;相反,他找到了1万种无效的方法。他一生中写下的3400本详细记录发明设想、实验情况的笔记,就是这段话的有力佐证。爱迪生77岁那年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退休?”

他脱口而出说:“在我出殡前的那一天!”有一次,有人半开玩笑地问爱迪生:“您是否同意给科学十年休假?”爱迪生严肃地回答说:“科学是一天也不会休息的,在已经过去的亿万年间,它每分钟都在工作,并且还要这样继续工作下去。”的确,爱迪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已经80多岁了,为了“做出更多的发明”,仍在勤奋地工作,致力于从本国的杂草中提取胶乳。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2

居里夫人,是一个传奇人物。今年寒假我读了她的传记,里面有一篇文章叫做《艰苦的提炼》。我读了以后,谈不上“深有感触”,但心灵确确实实受到了震撼。纵观全文,也许“镭”的实验我们做不了,但居里夫人的精神却值得学习。

故事的概要是这样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钋”和“镭”,“钋”在一年时间里被很快提取,分离了出来,可是“镭”却难以提炼。经过很长时间的分离,只剩下了“钡”和其它,这个其它,就是“镭”。但实验了一年零七个月,做了一百五十八次试验,“钡”和“镭”依然不能分开。最后,他们选择了“结晶法”。这样又工作了两年多,做了上千次实验,但“钡”被分离了以后,蒸发器里只留下了一些残渣,居里夫妇近乎绝望了,他们打算放弃,但在找失败的原因时,居里夫妇又一次检验了那些残渣,终于惊喜地发现,这就是真正的“镭”。

故事看完了,我被震撼了。理了理纷乱的思绪,我发现居里夫妇成功的秘诀在于以下几点:

“相信真理”。“镭”的存在,很多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都表示怀疑,居里夫妇的实验遭到很多人以及法国政府的嘲笑和反对。但是,居里夫妇没有因此而动摇。他们依然执着地进行实验,尽管多次失败,也遭到居里夫人的姐姐——布罗尼娅。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写信劝阻。但是,他们没有理会和放弃,坚信“镭”的存在,终于提炼出了“镭”。想想自己平时做作业时,本来已经想好甚至写好了答案,遭到几个“优等生”的反对,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不经思考,不论对错,就盲目地把答案改掉了,真是惭愧啊!读了《艰苦的提炼》以后,我要学会自主思考,即使遭到别人的反对,也要把自己的答案和所谓的“正确答案”对比一下,再进行选择和采用。

“不怕吃苦”。居里夫妇的实验环境非常艰苦、恶劣。他们在一个没有烟囱、没有通风罩、夏热冬寒的破木棚里工作。他们的积蓄买不起成吨的沥青铀矿,只能购买矿渣。这就意味着,“镭”元素可能会在别人提炼“钍”和“铀”时遭到破坏,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更长的时间来提炼“镭”。但是,面对艰苦的环境和微乎其微的希望,居里夫妇没有退缩。对他们来说,提炼出“镭”比什么都重要。而我自己呢?虽然能够参加卫生大扫除等活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被动的,并且也只干点轻活儿,不能吃苦耐劳,而居里夫妇既要学习又要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进行艰苦的科学实验,其之艰难和辛苦又岂是这些劳动所比得上的呢?从此以后,我要向居里夫妇学习,努力锻炼自己,积极参加各项劳动,不怕吃苦,坚决完成自己的学习和劳动任务。

“坚持不懈”。在实验过程中,居里夫妇失败了一百五十八次,后来选择结晶法,又做了上千次实验。但他们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果失败多次之后,他们放弃了“镭”的研究,向世人宣布“镭”是不存在的,那么就没有今天的用“镭”射线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了。而他们顽强地坚持了下去,最终取得了成功。但是我自己,却是一个缺乏耐性的女孩,想写一本书,可能只写几天就放弃了。算算我废掉的文稿,少说也得有一万字了吧,如果加到一起,绝对是一本小小说了,但我却全浪费了。读了《艰苦的提炼》,我决心今后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坚持下去,决不轻易放弃。

居里夫人成功的秘诀绝不会只有这三点,而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更不止于此。但我们如果能“相信真理”“不怕吃苦”“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3

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来到比萨斜塔上。塔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在一片惊呼声中,他们紧紧地盯着伽利略,他手里那两只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是一起着地的。”人们大声喊起来。

这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现在,我知道,这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安尼在写伽利略传记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个谎言。

?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真实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件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谈到,经过科学史家的考证表明,没有任何理由显示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本人对这个实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85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使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比10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下落,结果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许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是,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20-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一时刻到达地面的。伽利略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比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很小的距离,可是亚里士多德却说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着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个辩护也可以说明,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那个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他要是做了这个实验,那就是自讨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看了该书的第18章对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介绍,我突然有了领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顿。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教学”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要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教学处理配套。

原来,这个实验不过是一次头脑中的“理想实验”。就一个理想实验来说,它当然是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谎言”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该书作者吴国盛写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他说,科学故事也许能诱发孩子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是,对正规的理科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写一部严肃的科学史的普及读物,这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但我觉得,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的历史,意义决非仅此而已。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4

在这些科学家中,我最崇拜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她曾获得过数次诺贝尔奖,得到很多国家高级学术机构颁发的奖章。她刻苦钻研,永不满足,经过无数次试验,发现了放射元素镭。镭,是她一生中轰动世界的发现。

虽然我不懂元素是什么,什么叫放射性,但通过阅读这本书,却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为了从9000千克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镭,居里夫人要将矿渣一锅一锅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搅拌;一瓶瓶地倒进倒出、一丁点一丁点地结晶。她每天穿着沾满灰尘和酸液染渍的工作服,站在大锅旁,烟熏火燎,眼睛流泪,喉咙刺痒……就这样,她整整奋斗了45个月,1300多天,这是多么繁重的劳动,需要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闻名的学者,又是名副其实的工人,还是家庭主妇、孩子的母亲!

居里夫人辛勤地开垦了一片未曾开发的园地,最后终于取得了近代科学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发现放射性元素镭。我是多么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样,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到科学的世界里去探索,去揭开自然界中一个又一个秘密。

因为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在女科学家里,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与她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她和她的'丈夫一起用了800吨水、100吨化学试剂才发现了1克镭,人们都叫她“镭的母亲”。因为居里夫人忙于实验没时间看孩子,她都抱着孩子啃着干面包做实验,她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古语说的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因此,从平时开始,就要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独立思考,认真钻研,不怕困难。今后我一定要学习居里夫人的顽强进取精神,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希望自己长大了做一个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院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身!

俗话说得好:“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一代”。

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5

?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是我寒假期间读的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书中写了达尔文、牛顿、爱迪生等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读完之后,觉得他们真是很伟大,很厉害。电报、电话、电灯,这些东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见惯,谁也不会因此而惊奇。可是你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和欣喜若狂吗?人类因此而记住了它们的发明者——爱迪生。真不愧是“发明大王”,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长大了的爱迪生,学会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爱迪生为了晚间休息好,白天能钻研发明创造,就设计了一个电报机自动按时拍发讯号。这就是电报机的雏形。没过多久,他又对电报机进行了改进,经过多次试验,一架新式的发报机试制成功了。爱迪生望着自己发明的机器,欣慰地笑了。虽然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很热爱科学,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一次实验,爱迪生都是没日没夜的工作,虽然很多次都失败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才获得了成功。爱迪生在科学技术中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了留声机和白炽电灯。爱迪生一生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努力工作,在75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签到上班,他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为了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累得不行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一天,他的朋友开他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得发明,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晚间在书房读3至5小时书,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动时间来计算,他的生命已经成倍的延长了。因此,爱迪生在79岁生日的那天,他骄傲地对人们说,我已经是135岁的人了。如果不勤奋,爱迪生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过爱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伟大的科学家们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发明了造福人类的东西。我们现在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有非常好的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学好本领,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6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崇拜的科学家,如:发明电话的诺贝尔;发明原子弹的爱因斯坦;发明孔灯的诸葛亮和发明固定连续摄影机的马莱……

我崇拜的科学家而是发明了电灯的爱迪生。

在爱迪生小时候,别人都叫他阿尔。小时候的阿尔很爱发问,常常问一些奇怪的问题让人觉得很烦,家人也好,路上的行人也好,都是他发问题的对象,如果他对于大人的答复感到不满时就会亲自去实验,例如有一次阿尔看到了一只母鸡在孵蛋,他就问妈妈为什么母鸡总是成天坐在那里呢?妈妈就告诉他母鸡在孵蛋,阿尔便想如果母鸡可以那我也一定可以,过了几天爸爸妈妈发现阿尔一直蹲在木料房里,不知道在做什么,当家人发现阿尔在孵蛋的时候每个人都捧腹大笑了起来……

八岁的时候阿尔就去上小学了,可是他只上三个月的课就退学了,阿尔在上课的时候,妈妈常被叫到学校去跟老师说话,这是因为阿尔常常提出一些老师认为很奇怪的问题,老师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童,于是妈妈就决定自己来教导阿尔,并决心把阿尔教成一位伟大的天才,就这样阿尔便开始了他的自学课程,阿尔被妈妈教的很好,后来阿尔也得到了允许,可以在地下室里设置一个实验室,为了不让别人乱动他的实验品,阿尔还想出妙计,就是在每一个实验品的瓶子上贴上毒药标签。

爱迪生从小就喜欢用他那与众不同的大脑袋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他看到铁匠将铁在熊熊的烈火中烧红,然后锤打成各式各样的工具时,就晃着大脑袋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火是什么东西?火为什么会燃烧?火为什么是红的?火为什么这么热?铁在火中被烧之后为什么会发红?铁红了为什么就软了?回到家,小爱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开始了他最初的实验。他抱来干草,并将其点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么。然而,小爱迪生的第一次实验就引来了一场火灾,将家中的木棚烧掉了。

看到这里,我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做事情没有像爱迪生这样坚持不懈:每次,我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了一点点难处,心里就会想:管他呢,这题我回家再做!就这样,许多难题都是妈妈亲手帮我解决的,我根本没有去做。现在,我感到非常的后悔。

这几件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才可以成功。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记住哦!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7

张致一,_泗水人,著名胚胎学家、生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发育与生殖内分泌学家。,他考入国立_大学生物系。,转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历任中科院海洋生物所副研究员、动物所研究员、副所长、生殖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任生物学部副主任。长期致力于高等动物的生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开拓了中国哺乳类动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为治疗不育、控制人口、拯救濒危物种和畜产品与鱼类的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青少年时代的张致一曾就读于_省济南市私立育英初级中学及省立高中,于考入青岛市_大学生物系。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先后迁至安庆和武汉,终因难以维持于底宣布解散,安排学生借读于中央大学或武汉大学。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当时的张致一由于经济拮据,又遭阑尾手术,只能边找盘缠边向内地转移。,因中央大学招收学生名额已满,不得已前往嘉定县武汉大学借读一年,毕业于该校生物系。张致一在_大学生物系三年学习时期间,师从于著名实验胚胎学家童第周教授,深受其导师的影响,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从事实验胚胎学研究中,由于他扎实的胚胎学基础,精湛的实验技术及敏捷的思维,童第周对其十分赏识,随童第周分别在中央大学医学院解剖系、同济大学生物系任助教,又在中国生理心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受童第周严格治学精神的熏陶和训练。

1月,他获美国艾奥瓦大学奖学金出国深造,在美国艾奥瓦大学留学期间又从师于威奇(ewischi)教授,从事比较内分泌学和发育内分泌方面的研究,后任该系副研究员。为了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冲破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和刁难,毅然率全家绕道回国,到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他在美国以两栖类为材料从事比较内分泌学的理论研究,已获得许多创新的成果,急国家之所急,放弃了个人的兴趣,将研究方向转到更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哺乳类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充分表现了他拳拳爱国之心。

早年张致一在从事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与童第周合作进行过鱼类胚胎发育能力、外胚层极性决定以及鱼卵器及决定等研究工作。他的两栖类胚胎纤毛运动轴性决定和金鱼胚胎发育能力的研究十分新颖。在美国时期主要从事性别决定与分化的研究,通过性激素在南非获得蟾蜍由雄性完全转变为雌性并能产生单性(雄性22型)后代的实验,同时又通过生殖腺移植获得了由雌性(zw型)转变为雄性的成功结果,说明了在性别分化中性遗传基因与性别分化的关系,首次应用激素、性腺移植和半联体技术成功地诱发了两栖类性反转,提出同配染色体组合与激素反应关系的学说,这在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研究领域曾是一项重要的突破,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张致一教授在比较内分泌学和生殖内分泌进化的理论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建树,最早成功地完成了胚胎下丘脑的割除实验,证明了下丘脑与垂体形态和功能分化的依赖关系,还最早提出两栖类垂体中促肾上腺素和促黑色细胞扩张激素并非同一种肽类激素的论点。他认为孕酮是两栖类主要的排卵激素。他首次证实文昌鱼的哈氏窝有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能力,而且文昌鱼的生殖腺对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产生明显的反应,由此证明生殖内分泌调节系统的出现可追溯到原始的脊索动物。在泌乳机理的研究中,他证明了肾腺皮质激素既可通过刺激垂体和胎盘的促乳激素作用于乳腺腺泡,也可直接诱导乳腺腺泡发育,而电刺激则可使皮质激素分泌剧增。

张致一教授对人类生育控制尤为重视,他认为研究胚泡着床机理可为人口控制寻找更为有效、简便而安全的途径。十余年来,他亲自主持该项研究,围绕着胚泡与母体相互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鼠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样物质及其受体存在的证明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子宫内膜存在hcg的结合部位,胚泡产生的hcg样物质通过其在子宫内膜上的结合部位对着床过程进行调节;鼠类lhrh样物质及其结合部位存在的证明实验,表明lhrha阻断妊娠的机制是由于其抑制了子宫内膜ra和蛋白质的合成以及蜕膜组织的代谢所致,并且它的作用不需要通过垂体&mdsh;&mdsh;卵巢系统,而是直接作用于子宫;兔胚泡特异肽的分离纯化及生理功能的研究实验以及灵长类滋养层组织功能及功能的调控研究。

在应用研究方面,张致一教授也十分重视,他曾多次带队亲临渔场和条件艰苦的牧场进行调查研究,为生产实践提供指导。自从国际上合成的lhrha问世后,他就立即考虑改用这种神经肽催情,效果显著,并能克服产生抗性的问题,这一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列为激素对人类的六大贡献之一。20世纪代初他亲临牧场研究防止母马早期流产问题,试验证明利用lh可使马的妊娠率提高30%。

同时,张致一教授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生殖生物学的科技人才。他对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做到了精心雕琢,对每位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工作主动性、钻研精神、实验技巧、分析问题的逻辑性以及知识面等)进行全面考察,然后根据各人的特点、兴趣及工作需要,从不同学科(生理、形态、细胞生物、生化、免疫、分子生物)及其相应的技术给每人定下研究方向,研究室设置了成龙配套的10个研究组。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20世纪代,他培养了17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5名,博士后1名。他的研究室由最初的不满10人,发展到60多人,而且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装备,被国外同行专家誉为实力强的实验室(a powrful lb)和一支军队(an army)。该实验室发表论文200余篇,荣获20多项科研成果奖,于又被列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致一教授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坚持原则,工作兢兢业业,一生诲人不倦。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以及一大批训练有素的科技人才。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勇于开拓创新精神,他的严谨治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高尚的科研道德,对后人都是一笔极其宝贵的遗产。

近代科学家的事迹篇8

1920-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0-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2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英雄事迹的作文精选8篇

新冠病毒的医生事迹8篇

钱海军的先进事迹8篇

英雄事迹的作文推荐8篇

英雄事迹的作文8篇

卞国庆的个人事迹8篇

疫情的基层个人事迹8篇

关于道德的个人事迹8篇

500字的个人先进事迹8篇

抗疫的个人事迹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671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